查看原文
其他

听书:《路遥传》合集(共48集),苦难与奋斗的人生

请点击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3岁。

纪录片《路遥》合集,看哭了!



《路遥传》作者厚夫:他最在乎的是读者


我国当代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生前最在乎的是读者。他曾在多种场合里表达清醒的“读者意识”,并给读者奉献了一部用六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现实主义力作《平凡的世界》。如今,这位当年敢于“背对文坛、面向大众”的优秀作家,在英年早逝后的二十多年来,不断被无数读者所缅怀,并形成了强大的“路遥热”现象。

路遥当年为何拥有清醒的“读者意识”,以及拥有怎样的“读者意识”,这一切均需要从他的文化心理与文化性格说起。路遥是地道的陕北农民的儿子,陕北文化大气、包容、担当、进取、利他的特点给予其特殊的熏陶与滋养。他懂得自己艺术创作在本质上与父亲的劳动并无二致,并由此生发出许多至理名言:如“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只有白享的福,没有白受的苦。人可以亏人,土地不可以亏人”;“有耕种才有收获;即使没有收获,也不为此而终生遗憾……”这些具有农民式哲思的朴素箴言,是路遥这位有深刻农民情结与土地情结的作家人生体悟的真实流露,这也是长期思考人生与艺术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位认定“劳动这是作家义无反顾的唯一选择”的作家,自然会在其创作中以诚实劳动而尊重读者,并提升读者。


在《平凡的世界》创作中,路遥的“读者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上发表后,他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全国“优秀青年作家”,文学界为他思维的前瞻性和深邃性激动不已。《人生》的巨大成功给路遥带来荣耀,但他从成功的幸福中断然抽身,开始潜心创作长篇《平凡的世界》,进行更为艰苦的文学远征,他决心把这部“三部、六卷、一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然而,就在路遥高举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大旗向长篇小说进军之时,我国1980年代中期的文坛风向却发生重大变化,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纷至沓来,许多作家在“八面来风”中纷纷转向,这样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边缘化也在预料之中。在这个时期,路遥的头脑却格外清醒,他执拗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认为,“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我不能拿这样规模的作品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去做某种新潮文学和手法的实验,那是不负责任的冒险。也许在以后的另外一部作品中再去实验。再则,我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的普通的读者看的。作品发表后可能受到冷遇,但没有关系。大红一时的不一定能耐久,我希望它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审视。”


有资料表明,路遥当时在第一部出师不利的情况下,严肃认真地思考自己创作出路:是认真继承现实主义传统,还是像别人那样“唯洋是举”、彻底割裂传统?是像“历史书记官”那样真实地再现历史,还是进行“个人化写作”?是尊重大众阅读,还是追求所谓的新语言,新形式?……他明白,“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拥有深邃历史理性的路遥,在新的文学潮流面前并没有选择迎合,而是坚持固守现实主义传统。这也注定他的创作只能是逆风而战,是个人向群体的挑战。可以看出,这位当年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却拥有同时代许多作家所不具有的冷静与深刻、清醒与理性的思维品格。


在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时,路遥注定要在身体上和精神上承受更多压力,注定要伤筋动骨。后来,他以极大的艺术自信心向既定的目标前行,相继完成了第二、第三部的创作。完成《平凡的世界》创作后,路遥在给友人的通信中再次明确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用着筷子吃饭而害臊……”

路遥当时就坚信,“对于优秀作家来说,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仅要接受当代眼光的评估,还要接受历史眼光的审视。”事实上,当年背对文坛、逆风而战的路遥,坚持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读者做出的这盘菜,也果真赢得大众的好评,并引起了强烈共鸣;《平凡的世界》也成为历届茅盾文学奖中最被读者所热捧的一部。

路遥当年这位最在乎读者的优秀作家,读者又怎能忘记他呢?


厚夫,本名梁向阳,男,1965年生,陕西延川人;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市作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出版《路遥传》《重回历史现场看文学现象》《当代散文流变研究》《走过陕北》《边缘的批评》《心灵的边际》《行走的风景》等文学研究与散文著作。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